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威九国际(中国)科大声音正文

以考核评价促进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提升——四论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时间:2022-09-26  点击:

考核评价是导向,是指挥棒,引导人们往哪里走。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对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师更好履行职责、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活力意义重大,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

要深化分类评价改革。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分类建立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充分考虑教师差异化发展需要和不同岗位的学科特征、学术成长规律等因素,对不同学科的岗位按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客观合理的评价条件,分类评价教师的人才培养贡献、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情况,引导广大教师自主选择符合自身特点、最能发挥自身特长、最能激发自身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岗位,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适其事、事得其人”。针对不同岗位类型、不同学科评价重点和评价导向,制定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高质量评聘条件。针对不同岗位类型、不同学科及岗位等级,分类制定相匹配的岗位职责和业绩要求,确保评价标准设置科学。扩大院系自主权和教师自主性。

要优化评价机制改革。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更加注重质量和贡献,推动人才评价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将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潜心研究,突出质量,不唯数量。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建立外审专家库,扩大专家选择范围,确保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果的原创性、引领性、突破性。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坚持实绩、贡献、质量为导向,设置正常评聘与特殊聘用相结合的岗位晋升渠道,让过去因资历、课题、论文等“不够条件”的教师能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要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评聘考核中的比重。在聘任标准中明确本科教学的业绩标准,对教学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实行“一票否决”,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师竞聘上岗的必备条件,突出教学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与干劲。克服重科研、轻教学倾向,进一步强化教学基本要求,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岗位聘任的关键条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增强教师“三全育人”意识,落实教书育人职责。

要突出科研质量导向。坚决破除“五唯”倾向,不以论文指标数据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科研评价要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教师科研要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承担面向国家、行业、省市的重点领域、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的课题,努力取得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在应用研究方面,突出经济社会效益和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综合评价教师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将智库成果、成果转化等纳入评价考核体系。设立聘期考核绿色通道,建立教师岗位职责考核“绿色通道”与“常规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要增强岗位资源意识。教师聘任的岗位不是待遇,而是学校资源。谁占用学校资源,谁就有义务产生效益,学校有投入就应有产出。投入包括:各类人力资源支出、教学科研条件保障、日常教育教学经费、专业建设经费等。产出主要包括: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效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要克服重岗位竞聘、轻聘后考核的倾向,加强聘后管理,规范考核工作,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增强聘期考核的严肃性与刚性约束,确保学校考核标准不折扣、不例外、不变通地切实贯彻执行,减少基层单位在考核组织工作中的随意性,克服聘岗后“干与不干都一样”的“躺平”思想和模糊认识以及竞聘上岗后“万事大吉”的侥幸,真正实现“能上能下”,激发教师持续发展的内生活力。(作者: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