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威九国际(中国)科大声音正文

苏区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发布时间:2021-11-29  点击: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传唱至今的江西省兴国山歌,仿佛使我们穿越到了它诞生的年代,一张张坚毅、朴实、热情、真挚的脸,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与艰苦奋斗精神。

苏区,就是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离开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南下,先后建立了赣南苏区、闽西苏区。1931年9月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两大苏区连成一片。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中央苏区正式形成。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延续着由井冈山斗争开辟出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进行了一场“治国安邦、局部执政”的伟大预演。

革命为了谁?革命依靠谁?这两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已经明确的问题,在苏区的伟大革命斗争中生动地实践着。毛泽东同志在开辟和发展中央苏区时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他看到沙洲坝乡亲们吃水困难,便亲自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带领战士们一起挖井,使沙洲坝人吃上了干净的井水。“红井”旁石碑上镌刻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正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苏区的共产党人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民心,才是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他们走遍各家各户,贫苦农民哪家缺盐少米,哪家劳动力缺乏,甚至哪家妇女要生小孩,需要红糖新衣,都了然于心,竭尽全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广大贫苦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分得土地,党便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然而,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却成为一个关系到党和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苏区时期,党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一度遭受巨大挫折。为了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寻乌调查》等调查研究报告和《反对本本主义》的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振聋发聩的论断,使我们党在“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实际依据,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苏区不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而是革命斗争的前沿与中心地带,经济封锁、军事“围剿”、白色恐怖笼罩着这片红色的土地。没有如钢似铁的理想信念,没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没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就不可能存续革命的火种,使其在全中国渐成燎原之势。1934年10月,战斗负伤、脱离队伍的刘启耀,身背装有金条、首饰和银元等党的经费的褡裢,化装成乞丐,跋山涉水、走关过卡寻找队伍,一路上讨米讨饭、忍饥挨冻,也不曾动用公款一分一毫。1935年8月,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实践证明,由坚定的政治信仰产生的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之源。

苏区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又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2011年11月4日,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他深刻指出,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要赓续精神血脉,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努力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宋开金,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作者高永晖,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