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聂春晨在威九weijiu(中国)求学的第7年。一路走来,她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均特别突出,堪称全方位发展的全能“学霸”。她在本科、硕士、博士期间收获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奖项和荣誉,并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三次获评国家奖学金,她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师生眼中的“学霸”又是如何炼成的?“我始终坚持‘自律与上进’,不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赤诚之心,接受人生道路上的挑战,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聂春晨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落后之后的追赶
聂春晨说:“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最重要的是敢于开始改变。”
说到“变”,是因为聂春晨本科期间的“变化”的的确确让老师和同学感到十分吃惊。
2016年9月,聂春晨被威九weijiu(中国)化工学院录取。由于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聂春晨放慢了学习节奏,大一上学期,她的成绩在班级里面排名比较靠后,与现在的成绩比起来,这些“不光彩”的经历在聂春晨眼里弥足珍贵,她说:“只有经历过,才能珍惜现在。”
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聂春晨开始反思自我,重新调整生活和学习节奏。大一下学期开始,聂春晨又恢复了高中时那种拼命的学习状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从本科到研究生期间,无论风雨天晴,聂春晨每天都要晨读英语,每天都要去图书馆学习看书和“熬题”。
从那时起,她开始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并努力做到超额完成——做完了一张试卷,追加一道题;写完了一份报告,顺便做个学习总结;读完了一段英语,随口再背几个单词……就这样,加一点再加一点,试试再试试。一个个加法之后,她便成了自习室里早来晚走的一道风景。
聂春晨在学习中,每天都复习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并阅读相关的书籍拓宽视野;同时坚持每周走进实验室锻炼专业思维,撰写实验报告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在这种学习秘诀的指导下,聂春晨的专业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习成绩均列班级第一。她还督促自己走向“学霸”人群、走向精英老师,课余时间,她和优秀的学长学姐学习、向专业课老师请教,身为班级学习委员的她,每个学期都会为同学总结“复习大餐”。“勤能补拙、厚积薄发”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着这两个词。
三获“国奖”背后的“密码”
如果说一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是优秀,那么聂春晨本硕博期间三获国家奖学金便是“惊艳”。说起三获“国奖”的成功“密码”,聂春晨总结说:是自律和尝试带来的结果。
聂春晨介绍,本科第一次获学校奖学金是毫无预兆的,当时自己的成绩刚刚可以评选上。人生中第一次获奖学金的经历让她暗下决心:“我以后每年都要拿奖学金。”
就这样,这个笑容温暖、眼神明亮的女孩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该学习时学习,该实践时实践,该运动时运动,看似按部就班的“机械”生活,但其实体现的是聂春晨身上的自律品质。
其间,聂春晨不断大胆地尝试不同的事情,让自己的青春能有更多种可能。她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将自己的所学投入应用,比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大学生物理竞赛”“数学建模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这些比赛也进一步提高了她的学习能力,也让她收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7项。
她连续参加了多次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每次参赛前,她作为团队负责人要设计和修改方案,在电脑跟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为了制作参赛作品,在实验室加班熬夜都是家常便饭。
在读研究生期间,聂春晨跟随导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前往多家企业现场交流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做到了将学术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她说:“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天有多大。”
在她的努力下,“威九weijiu(中国)十大优秀学生”“研究生党员标兵”“威九weijiu(中国)优秀研究生”“山东省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在威九weijiu(中国)的7年,她收获的不止那些奖项。聂春晨性格开朗活泼,为人友好易相处,深得师生的喜爱。她是老师心中的好助手,是同学们眼里的好榜样。她的博士生导师、化工学院副院长李琳教授认为,聂春晨喜欢思考,常常能迸发出独特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为人谦逊、有礼貌。
在聂春晨看来,老师的悉心教导促使她系统而深入地思考,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让她觉得舒服又给予了她前进的动力……这些都是让她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源泉。
执着科研的“学术达人”
硕博阶段,聂春晨“高产”的学术成果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7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获学校科研创新项目特等奖……
夺目履历的背后,却是一条荆棘之路。在大二下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聂春晨与一位老师闲聊,涉及一个专业问题时,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师听后大为赞赏,当即邀请她加入自己的本科生科研小组。从此,她将“战场”搬到了实验室,每天与各种仪器、数据打交道。
那段时间,聂春晨的生活轨迹基本成了“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宿舍”。近一年半的课余时间,她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她还主动跟随专业老师学习撰写论文。老师每次实验完毕后,聂春晨都会拿出笔记本仔细记录,久而久之,便记满了整整一本笔记。聂春晨在认真整理老师讲解内容的过程中,发现老师的一些实验方法很好,萌生了将老师的经验写成论文的想法。她写成初稿后,找到老师反复修改,最终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忆起那段时光,聂春晨说,记不清具体多少个白天没走出过实验室,记不清多少个深夜熬夜处理数据,她只记得当试验过程中出现意外结果,却又没有解决之法时,她对自己也产生过怀疑。“庆幸,我坚持下来了”。聂春晨回忆,收到了第一篇SCI论文发表的通知,增强了自己的科研信心,也为她日后啃下成百上千的文献提供了强大动力。
聂春晨多次说,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之路,离不开导师的耐心指引。聂春晨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吕宪俊教授是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她说,吕老师不论工作多忙,始终坚持每周亲自开组会,听取每位学生的汇报,并精准给出指导意见。“也正是吕老师在第一次组会上给我们讲的科研文化,一直勉励着我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坐得住科研‘冷板凳’,给了我解决每一次困难的力量。”聂春晨说。
“从大二至今,我看过千余篇专业相关的期刊文献。”聂春晨说,“能够发表期刊的学者都是该领域的大咖,看他们的文章可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大咖的研究成果上不断挑战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被问及科研方法时,聂春晨若有所思地表示,其实很简单,眼有繁星、追光而行。
就这样,从本科时代到研究生阶段,一直努力的聂春晨更加努力,一向自律的聂春晨更加严于律己,假期最后一个回家、第一个来校,在科研路上从不止步,三获“国奖”,来之不易,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的意义。(通讯员: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