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威九国际(中国)科大学子/校友正文

“挑战杯”全国一等奖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2-05-03  点击:

3月29日,科大校园里春意盎然,花儿争相绽放,“尘埃落定”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心情也像花儿一样美丽灿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安全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郭立典的心情用这句古诗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作为“尘埃落定”项目团队队长,郭立典在收到项目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的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家人们,一等奖!咱们做到了!”郭立典第一时间与团队成员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是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此次一等奖的摘取,填补了学校在此项赛事中的空白,对于学校在“挑战杯”竞赛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体现了学校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和科创育人成效。

从“0”到“1”,看似一个数字上的简单变化,其中却饱含了项目成员长达六年的不懈努力和厚积薄发,以及学校、学院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和支持。

在重重困难前挑战自我

“唯有热爱,才能跨越山海。”时间退回2016年,郭立典第一次实习下井,他亲眼目睹了矿井下的真实环境,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井下空气中弥漫的粉尘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一线工人在粉尘中工作的画面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由此,我萌生了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治理粉尘做些事的想法。”这是郭立典在决赛答辩时说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六年来专注粉尘治理研究的初心。

大二期间,郭立典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愈发认识到了矿井粉尘治理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他前往聂文老师的办公室,毛遂自荐加入聂老师的研究团队,开始了矿井粉尘治理的潜心修炼。

“刚进入聂老师团队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也不敢问,有几次甚至想要打退堂鼓。后来,在师兄师姐们的悉心照顾下,我才慢慢走上正轨。”回想起六年前的那段时光,郭立典说道。有了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相关课题学习后,在团队老师的指导下,郭立典开始了新型降尘机械的研究工作。

研究初期可谓是困难重重。由于机械原理和设计开发方面的知识欠缺,郭立典白天和机电学院同学进行请教学习,晚上则是利用网络平台潜心研究。为了收集相关数据,他借助老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几乎跑遍了山东和山西两省的所有煤矿。而设备中关键的一环是高效环保降尘剂的研制,缺少材料开发知识的他只能通过不断查阅文献和高频率的试验来设计最优配比。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近六年的潜心研究下,郭立典带着他的设备走向了各大煤矿,并在反复实践与调试中取得了现场除尘的良好效果,获得了研究院专家、安监系统人员、现场工人和厂矿领导的一致好评。慢慢地,郭立典逐渐组织起一个专注粉尘治理研究的小团队,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在相关科研竞赛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熬夜“赶工”的难忘时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2020年下半年,学校开启了“挑战杯”竞赛的筹备工作。郭立典及其团队决定挑战这一大学生最高级别的科创赛事。2021年3月,“挑战杯”校赛通知发布后,“尘埃落定”项目得益于前期充足准备和科研基础,顺利通过学校审核进入省赛阶段。从校赛到省赛,是好消息也是个新挑战,团队成员们拧成一股绳,开启了全力备赛模式。他们合理分工,多方向发力,刘立超专攻展示视频制作、许长炜打磨项目书写稿、郭立典统筹规划项目全局……关关难过关关过,同年5月,他们的项目在全省97所高校600余件参赛作品中突出重围,拿到了“挑战杯”国赛的入场券。

确定进入国赛后,在安全学院辅导员诸葛长华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快马加鞭赶往济南进行深度培训。在国赛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一次又一次地改进完善材料内容,不断打磨,严谨至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经过三天三夜10余个版本的整修,团队顺利完成了国赛材料的报送上传。“材料上报前,一直到深夜我们还在坚持修改材料,有时甚至做到凌晨3点多。”郭立典对那段熬夜赶工的时光记忆深刻。

功不唐捐,9月12日,团队迎来了第一个好消息。他们成功通过国赛网络评审,进入国家一二等奖争夺行列。

一等奖!“尘埃落定”

心有千斤担,一往无前路。回忆起比赛的日子,郭立典认为备赛期间最困难的是如何抵抗压力并坚持到底。通过网络评审后,团队成员丝毫不敢懈怠,再次前往济南参加决赛答辩培训。“这次培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组展示环节,专家对我们的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我们忐忑的心变得坚定起来。”团队成员刘立超说。

多轮专家的高频指导、项目模型的不断打磨、展示视频的更新优化、答辩PPT的频繁易稿……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面对不同阶段的比赛,队员们一遍遍推翻原有的框架结构以适应新的主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有很多次都产生了自我怀疑,一遍遍推翻的过程也是对大家身体和心理的极大考验。项目成员许长炜认为,“经历过这种顶级赛事的磨炼以后,我们已经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虽然嘴上‘抱怨’,但我们心里明白,每坚持一分钟,我们离一等奖就更近一步。”

除了备战的艰辛,外界因素的变化给团队成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参赛团队定好行程准备飞往四川之时,突发的疫情使比赛暂时推迟。这似乎给成员们留下了更多的准备时间,但同时意味着其他对手也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比赛的时间安排我们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坚持到底。”郭立典说。

历经四个多月的磨炼,3月27日,“尘埃落定”项目团队终于迎来了最后的答辩。5分钟展示,5分钟问答,3个问题3次回答,短短十分钟结束了成员们一年多的“挑战”之旅。

3月29日,这一切终于“尘埃落定”。他们获得了一等奖的耀眼成绩。“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六年的专注钻研,数十万计采样数据的不断收集,两千多次材料模拟实验,700多个日夜的持续备赛……“尘埃落定”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让他们成功赢得荣誉,也为当初的梦想暂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份荣誉属于大家

“这次获得‘挑战杯’一等奖,不仅仅是‘尘埃落定’团队的胜利,因为站在我们背后的是学校学院的领导和老师,这个荣耀是属于大家的。”郭立典说。

在竞赛备赛期间,学校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点评、把关。副校长曾庆田,校团委书记尹立明,安全学院相关领导、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多次亲临现场为项目进行指导,并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校内外十余名专家针对团队的PPT制作及答辩、问辩、演讲等方面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指导,往届参赛学子也基于自身参赛经验给予了建议。在大家的合力帮助下,“尘埃落定”团队一路披荆斩棘。

决赛答辩时,学校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正处于封校状态,在收到比赛通知后,校团委第一时间联系协调各个部门为队员们寻找答辩场地、运送模型。网信办工作人员专程为他们调试网络和答辩设备,学院辅导员彻夜陪伴练习……“那时候感觉参加比赛的不只是我们团队,在我们的身后还站着许多人”“每次专家指导后,指导老师都会带着我们分析问题,对每页PPT进行修改打磨。当我们将获奖的消息分享给老师时,一向成熟沉稳的老师比我们还要激动”……谈起备赛时期的点点滴滴,刘立超感激地说道。

历时一年的“挑战杯”比赛落下帷幕,但是人生的挑战之旅永远在路上。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未来的日子里,“尘埃落定”项目团队定将步履不停,以更加丰富的学识,更好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通讯员:郭熙 诸葛长华 记者:韩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