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威九国际(中国)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张荷英:难忘的第一批辅导员

发布时间:2018-12-12  点击:

 

我们学校的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始于1964年。在这之前,清华大学有了辅导员。后来,不少高校也陆陆续续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是做学生的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全面辅导。1961年,党中央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开始在全国逐步实施。当时,我们学校党委选配辅导员的条件首先是优秀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和大学生是同龄人,有专业知识,能辅导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我们学校机电系的第一个辅导员叫高凤翘。高凤翘是河北人,1963年由北京矿业学院分配至山东矿业学院。学校建立辅导员制度,就首先挑选他来做辅导员。他担任六五级两个班的辅导员后,首先辅导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同时辅导学生的学习,听课、批改学生的作业本。他本来比较严肃,不够活跃,为了做好学生辅导员工作就尽量改变自己,往和气、好接触上转变。“文革”开始,辅导员队伍被打散,他调任学校机关工作,后调河北唐山的煤炭医学院,唐山大地震时,学校的一座楼坍塌,年轻的高凤翘死于这场地震,为教育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我也是第一批辅导员中的一员,准确地说,我是兼职辅导员。1964年暑假以后,学校把我从实验室调到系里,做总支干事。干了不到两个月,又调整为团总支副书记,同时兼任江西来的六五级两个班的辅导员。在辅导员中,我的年龄比较大,交流中对大家的指导也更多一些。当然,我也是最为忙碌的。当时我的孩子很小,需要人照顾,但我很少有时间顾及家里,几乎一天到晚泡在学生中。早晨出操,比学生起的还要早(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退休),晚上等到学生休息了才回家。我们辅导员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及个人情况熟悉了解。学生还没进校,我就一个一个地从学生登记表中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抄下来———以后有了新情况,再不断补充进去。新生刚一报到,我就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来,弄得学生很疑惑: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说,我不仅知道你的名字,我还知道你家是哪里的,有什么特长。这样,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就觉得,这个老师对我是很重视的,以后再做工作时,感情上就亲近了很多,工作的针对性也强了很多。

为了迅速把辅导员队伍建立和完善起来,当时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选配人员。来源有四,一是从青年教师中选拔,二是挑选优秀毕业生,三是年轻的干部调整,四是年轻的部队转业干部。机电系从六四届毕业中选了李培俊、慕春林、李宝翠,同时从部队转业人员中调整了一名同志。这样队伍建设的架子就基本搭起来了,初步的安排是一个年级一名政治辅导员。

当时的辅导员主要工作是对学生政治思想和学习进行全面的帮助,但事无巨细,方方面面的事情全部都得管着。李宝翠是1964年留校任辅导员的,负责二班和三班。她学习非常好,但没有做辅导员工作的经验。看到别人都有一个自己装订的本子,她也做了一个,照着别人的样子做,认真做好记录,熟悉学生的情况。开始跟学生讲话,她都不敢抬头,后来硬是锻炼自己成长起来。

学校领导时刻关注着辅导员的工作动态。有一次,我给学生做报告,系里的总支书记就悄悄在门外听。报告结束,他就给我挑毛病:你哪个地方讲得有点问题,哪个地方需要改进。学校对辅导员要求也很严格,要求辅导员必须和学生在一起。有些辅导员干脆直接住在学生那边。早晨起来跟学生一块出早操,早操后与学生一起吃早饭。学生上课的时候,辅导员有课的上课,没课的听课。午饭后这个时间,就给学生干部开会。下午课外活动辅导员和学生在一起活动,有的劳动,有的搞体育活动。晚上主要做两个事情,一个是在办公室学习,一个是找学生个别谈话。同时,每天晚上辅导员们还在一起交流,交流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体会。学校有什么新的任务了,要第一时间布置下去。当时,大家习惯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当天的事情不拖到明天。干不完也得干,所以写东西、学习、谈话,这些都只能放在晚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时光的慢慢流逝中,辅导员队伍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更新换代”。一批批的辅导员,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归宿。有的成为学校的领导干部,有的调离学校,有的转了业务,还有的转岗从事其他管理工作。以最早的辅导员为例,有几个人至今让我难以忘记。

1964年毕业的李宝翠仅仅干了一年多的辅导员,“文革”开始不久,她就结了婚,婚后调到贵州。这段生活对她的影响非常大,离开时她恋恋不舍。后来在贵州从事管理工作,她干得风风火火。

1965年留校的彭皓铎,出身高干家庭,刚毕业时22岁,大高个,性格直爽,篮球打得特别好,天天和学生泡在一起,和学生的关系处得像哥们。后来,家里在徐州给他找了个对象,结婚后他就调回徐州了。

李培俊也是第一批辅导员,因工作需要,他在毕业前就被领导抽出来做大学生辅导员。他曾负责机电系三个班,随校领导带学生在淮南煤矿毕业实习长达几个月,直到“文革”开始才回学校。后来他担任党总支书记、(机电)系主任和统战部长,一直在我们学校工作,为山东矿业学院、为山科大做出了突出贡献直到退休。

1970年曲师毕业分来的宋奎武,带的学生年级多,基本是工农兵大学生。他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学生年龄大,事情就多。比如,很多学生在农村就订了婚,有些学生一上大学,就不想要家里的结婚对象了,对象就来学校里闹。宋奎武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调解这些矛盾,反复对学生进行教育。天天处理这些事,真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了。宋奎武同志联系学生多,和校友联系也多。他一直在学校工作,后来曾担任学校正处级干部。

选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讲述:张荷英  整理:孙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