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威九国际(中国)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刘镇国:山东科大:我们两代人工作与生活的“共同家园”

发布时间:2023-06-12  点击:

 

山东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童年时代在江苏读完小学,青少年时代(1947~1957年)的10年间在上海读完中学和大学。我和我老伴李君珊于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同年9月分配到山东济南,到2017年,已有一个甲子(1957~2017年)。山东是我生活、学习和工作时间最长久的地方,名副其实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年大学毕业生都是实行全国统一分配,我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我爱人被分配到济南煤矿学校(为四年制中专)。一年后,也就是1958年,济南煤矿学校升格为山东省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同年我调入该校,在此安身立命,开启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教书育人”生涯,直至1997年退休。我感恩山东科大,她使我成长为一名全国优秀教师。

退休后,我担任过一段督导,后应邀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ZUCC)任教(2001~2005年),在4个学年的 8个学期中,共讲授了3门课程(高等代数、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数学专业英语),曾经7次荣获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从而也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师生们知晓了我们山东科大。

“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女儿刘桦考入本校,就读于机电1977级,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我们一家两代三人在同一所大学任教,成为一段佳话。山东科大成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至2017年,我在此已生活了整整60个年头,我们对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

在山东科大从教的40个春秋

我在山东科大从教40年(1957~1997年)的教学生涯中,前20年主要从事本科生教学,后20年主要承担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教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教学生涯中,既有和我合作共事过的伙伴,也有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的学子。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教育战线提出要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着这一精神,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重视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习题课),使学生的运算能力有所提高。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对程度高、学习好的同学,增加一些课外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则集中到教研室,共同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直到他们弄懂为止。

那时候大都是两个班合班上课。我每学年都要承担一个大合班“高等数学”课程的主讲任务,除了对学生的培养外,还要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当时学校每学期都给我配备 1名助课教师(1965级是张孝令、1966级是许安国、1968级是袁云耀、1970级是王仕仟,还有王雨芹老师等),我和他们合作得都很好,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锻炼提高了我自己,后来他们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与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后期(1971~1976年)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学员们通过基层推荐,但没有经过统一考试入学,文化基础较差,教学上相当困难,但是他们的使命感强,勤恳好学。一个班30来人,有的已30多岁,有的则十几、二十几岁,有的是小学文化程度,有的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还有的没上过学,程度参差不齐,没法在一起上课。我们就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分快慢班、外加“开小灶”的办法进行教学。对于当时学习上的“特困户”,就给他们单独“开小灶”,派专人负责一对一帮扶;对于基础较好的年轻学员,则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成为教学双边互动的“领头羊”。那时候老师们很辛苦,一星期要上20多个课时,学生只要有问题,老师们都尽心尽力地予以解答。老师成天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辛苦和学生的刻苦程度都很高,师生间的感情也非常深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不仅使教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而且学校办学水平也有了大的提升,学生们渴望学习的热情特别高,他们废寝忘食、刻苦学习的精神令人难忘,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977级学生。

例如,机电七七级机械化班的本科生冯泾若(也是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在他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我先后给他讲授了高等数学、工科数学等近10门课程,其中“微分几何”课,还是我单独给他和另一名研究生王晓蓉开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进入信息化互联网时代,面临着知识爆炸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扩大和深化自己的知识储备。当时开设的课程中,虽然有些内容我并未曾学过,但凭借大学时代打下的基础,边教边学,均能攻无不克。冯泾若学习的特点是,吃苦耐劳,分秒必争,坚韧不拔且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毕业后他荣获了煤炭科技一等奖等多种奖项,成为一名煤矿机械方面的技术权威,历任煤科院上海分院研究员、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等要职,为我国煤炭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如,机电七七级电气化班的汪鸣,他学习上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超前性,课前提前预习,并且带着问题学,大学一年级就自主学完高年级的某些课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他脱颖而出,首批入选公派赴英留学。

又如,机电七七级电气化班的张常云,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喜欢钻研,听了一次图论讲座后,次日就写了“四色理论”的文章,表现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胆识和才能,现在已是成就与造诣颇深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这些优秀出众的学生不胜枚举。

在我从事研究生教学的20年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也有不少,如蒋宇静、黄琦、朱伟春等人。

蒋宇静是一位儒雅书生,还是我的江苏同乡。他学习刻苦,深入细致,精益求精,我给他讲授的几门高等工程数学课程,门门全优,他的答卷几乎是无懈可击。他在环境地层力学、地下资源开采、矿山力控制诸方面造诣颇深,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260余篇,获得美、日授权的发明专利3项,国内发明专利30余项。蒋宇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6项,是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时任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黄琦攻读的是工学硕士,本科是物理专业的理学学士,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她当过教师,钟爱学习,也特别善于学习。她听课时,全神贯注且手脑并用,各门课程成绩都名列前茅。她的听课笔记写得非常完美,几乎可以代替我的授课讲稿,毕业后她赠予我留作纪念,至今我一直珍藏完好。

朱伟春系寒门学子,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他一路向上,不断进取。他1993年采煤专业毕业后,下煤矿当了一年工人,次年以高分考入我们学校经管专业硕士研究生,199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即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再次取得第二个硕士学位后,1999年取得在美国那巴拉斯加林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毕业后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他的奋发精神与出色成就,令我无比欣慰,我与他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此外,我还给俄罗斯留学生,用中、英双语讲授“数学物理方程”课程。学成回国前,这位留学生将获得的奖牌送给我留做纪念,回到俄罗斯后,他仍不忘师恩,托人送来礼物,这也是两国人民友好的一个缩影吧。

选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讲述:刘镇国 整理:田静 李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