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威九国际(中国)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脚上有泥土 解决“真”问题——记西海岸新区“最美青年”孙尚渠

发布时间:2022-12-26  点击:

孙尚渠在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近日,在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宣传部和共青团青岛西海岸新区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青年”评选活动中,威九weijiu(中国)土建学院青年教师孙尚渠获评西海岸新区“最美青年”。

孙尚渠主要从事地铁盾构隧道地质精细探查与高效掘进方面研究工作,迄今已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山东省青年托举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省重点实验室等纵向课题5项、企事业委托项目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4项为第一完成人)、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副主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9篇,两篇论文同时入选“ESI热点和高被引论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前两位7项)、软件著作权4项;参编省部级标准2部,兼任山东省轨道交通学会副秘书长、工程安全与防护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等期刊青年编委,指导学生获山东省交通工程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他脚上带着泥土的芬芳,走进高原走向隧道,扎根工程现场,永远出现在工程需要他的地方。他说,要继承老一辈山科人的科研传统,坚守一线逐梦前行,让青春在创新中不断奔涌,书写别样的奋斗人生。

岩土科研工作者脚上应有泥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脚踏实地,是科研人员追求真理的方法之基,这一点在孙尚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岩土科研工作者,孙尚渠脚上沾过各地的泥土,而他对此感到自豪,因为在泥土的芬芳里混有他付出的汗水,是他始终在一线做科研的证明。

博士期间,孙尚渠最常听到导师李术才院士说的一句话是“理论联系实践,深入工程一线,真真切切地解决岩土工程痛点问题”,这也是他一直以来个人坚持的科研理念和目标。心怀“岩土科研工作者脚上应有泥土”的信念,孙尚渠先后参与了青岛地铁、成兰铁路、湖北利万高速、潍莱高铁、贵阳地铁、徐州地铁等工程,长期深入工程一线,服务重大工程安全建设。参与地处“5·12”汶川地震灾害核心区的成兰铁路跃龙门隧道工程时,孙尚渠在海拔近3000的工程现场坚守3年,经历过九寨沟地震、茂县滑坡、隧道塌方等各种灾害,依然风餐露宿星夜守望,坚持做隧道预报、监测和围岩稳定性分析科研工作。孙尚渠后续又重点参与了世界最大规模公路双向八车道隧道群——济南绕城高速工程建设,驻扎现场一年半,现场测试常通宵达旦,最终破解了隧道地质数字化编录和快速围岩分级等难题。目前,孙尚渠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青岛胶州湾二隧的工程现场地质预报和科研工作中,为青岛区域重大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城市动脉”建设加上“安全锁”

“长期深入青岛地铁6号线工程现场,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为6号线暗挖车站支护设计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近日,威九weijiu(中国)收到一封来自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表扬信,信中对学校“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创新团队”在青岛地铁6号线的工作提出了赞扬,孙尚渠就是该团队核心成员。

地铁是城市的“交通动脉”,要保证其正常发挥效能,就要在建设过程中做好种种准备工作。孙尚渠在青岛地铁6号线建设期间所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作为团队技术成员,孙尚渠创新性地将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应用到青岛地铁6号线的建设中,多方请教、严密论证,把工程现场当成了“战场”,紧跟施工进度,即便是春节期间,也停工不停测,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现场监测数据,为判定围岩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计算分析为6号线暗挖车站支护设计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地铁隧道支护设计更科学、施工更安全。其科研成果得到了李术才院士、何满潮院士等行业权威专家的认可,踏踏实实、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赞扬,首次在地铁隧道建设领域应用的主动支护方法也已经应用到青岛6号线多个车站的建设中,保障了工程施工安全,缩短了建设工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孙尚渠发挥科研之力,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城市动脉”建设中为其加上了一把至关重要的“安全锁”。

“智能化地质胃镜”助力保泉

“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是济南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济南进行交通建设,必须坚持“用慎重的态度对待保护泉水,用智慧的方法建设轨道交通”的理念,这是济南地铁工程建设人员一直以来坚持与贯彻的泉水共生之道。

如何准确探明富水地层溶洞灾害源及泉水联通通道,是济南地铁工程建设中面临的棘手问题。这个“烫手山芋”交到了孙尚渠手中,他便一心一意专门研究,寻求解决之法。既然传统钻探和物探方式仅能定性或半定量提供结果,并不能回答溶洞什么样、体积多少、有无联通的工程问题,孙尚渠就选择另辟蹊径。他联想到医学上胃病除了通过X光片、CT检测外还可以采用胃镜深入胃里做精细检查,便大胆借鉴医学思路,通过大量工程调研和试验,提出了溶洞靶向钻孔定位定量探查的思路,研发了溶洞数字化真实成像仪,解决了充水溶洞探测距离不足、大尺度溶洞多站拼接、真实溶洞三维可视化建模、是否需处治以及如何绿色治理等难题,相关成果成功应用到济南地铁1号线,为工程单位提供了溶洞灾害源的发育位置、充填类型、体积大小、联通通道等精确数据,获得了建设单位的高度评价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个人入选了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山东省青年托举工程。

传承优良传统,不负厚土为基

我国“爆破大王”、威九weijiu(中国)胡峰教授说过:“历史是面镜子,照见过去,也照见了未来。不管怎样,不管处于什么境地,我始终都关心着国家建设,痴迷于矿井建设、土木工程建设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真学、实干。”这样的科研精神,为一代代科大人所传承。

陈子荫、冯豫、周文安……威九weijiu(中国)老一辈专家学者用循善育人的一生诠释了“坚韧不拔、发奋图强”的科大精神,他们孜孜不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科大人不断前进,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科大的青年学者们传承了老一辈们在科研、治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一代代科大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学品质,秉承着老一辈教授们躬身实践的扎实作风,在科研一线脚踏实地、不断奋斗。作为科大奋斗者中的一员,孙尚渠表示,他将把老一辈科大人的科研情操厚植于心、深耕于行,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深入工程现场,解决工程问题,为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与智能建设做出更多贡献。(记者:徐展)

孙尚渠(左三)在高原工程现场